栗耳短脚鹎(英文名:Brown-eared Bulbul,学名:
Hypsipetes amaurotis),是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。简称: 栗耳鹎,体型较大的灰色鹎科鸟类。分布广泛,从日本延伸至菲律宾远北部,包括朝鲜、台湾以及中国东北、河北、浙江、上海等地。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耳覆羽及颈侧的栗色。
栗耳短脚鹎体长27至29厘米,重60至90.6克。头部略显隆起,冠羽延长且尖锐,形成轻微的冠状。成鸟的冠羽和颈背灰白色,边缘灰白;耳羽和颈部侧面为栗色;上体暗灰带浅灰白尖端;翅膀和尾巴较背部稍棕。下体灰色,腹中部有逐渐增大的白色斑点;腿和臀部灰棕色;尾下覆羽深灰,边缘宽白。虹膜红棕色至深棕色;喙深棕至黑色;腿深棕至棕粉。雌雄相似,幼鸟比成鸟更棕,缺乏银灰色彩。不同亚种在胸部带纹、腹部颜色和上体的橄榄色边缘上有细微差异。
叫声喧闹,全年都能听到响亮的“shreep”和“weesp”声。在菲律宾,叫声被描述为刺耳的“pee-yuk”,或是下降加速的系列音调,如“pee-yuk p-uk p-uk p-uk”。
与栗背短脚鹎相比,栗耳短脚鹎的耳覆羽和颈侧栗色较为明显,但整体色调更偏向灰色。不同亚种在细节上有所差异,如胸部的颜色和宽度,以及喉部和上体的色彩。
栖息于低地和山麓的落叶、混合和常绿森林,繁殖季节可达海拔1600米(偶尔2100米)。冬季出现在开阔的农业地带,有树木丛和树篱。常见于郊区、城市、公园和花园。以多种浆果为主食,包括冬青、柑橘类水果和叶菜;访问花园觅食茶花和其他花朵中的花蜜。也会吃昆虫和蜘蛛。通常群体活动,从枝头摘食浆果。在冬季喂食器处表现得非常活跃且具有优势。
繁殖期为4月至7月,有时延续至8月。在树、灌木、藤蔓或人造结构的下层枝条1.5至4.5米高处筑杯状巢。每窝产3至5枚蛋,通常为四枚;孵化期13至14天;雏鸟离巢期10至11天;家庭会在领地上再停留两个月。
繁殖区域:日本至菲律宾北部。非繁殖区域:中国东部(江苏南至福建可能),冬季迁徙途经东北。
IUCN:LC(无危)。在整个日本普遍且显眼,特别是在较小的离岸岛屿上。韩国局部常见,台湾罕见,菲律宾常见。在中国非繁殖季节常见。在北海道东南部,平均2公里的样线中,从混合森林中的0.3只到住宅区的1.0只不等。近年来,它已扩展至城市区域,在城市中心甚至繁殖。